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 党建之窗 > 理论学习

【传艺·党建】鉴往知来第007期:跟着总书记学历史——黄河之水天上来

作者:李紫微  来源: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党员之家 时间:2020-11-13 浏览:

    

image.png


 9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来到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就黄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等进行调研。

 

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调研时多次提及黄河,阐释其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深刻内涵,强调保护治理母亲河的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

 

image.png


鉴古而知今,临黄河而知中国。

 

流经中国九省区的黄河,与黄土地、黄帝、黄皮肤等概念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精神纽带之一。《汉书》说:“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川流不息,不舍昼夜,黄河是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

 

从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到《易经》《道德经》,到四书五经,这些中华文化元典大都产生于黄河流域。世界各地中国人,称黄河为“母亲河”,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泰山不让土壤而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而就其深。黄河是中华文明胸襟宽广的象征。

     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

 

image.png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

 

     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image.png


      黄河塑造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鲜明气质。

 

     从世界屋脊一路向东,黄河穿越崇山峻岭、重重阻隔,千折万转、奔腾不息,横贯中原大地,流入茫茫大海。

 

      黄河彰显中华民族刚毅不屈的坚强性格。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从二七大罢工到西路军西渡黄河,从大别山到桐柏山,从转战陕北到淮海战役,从焦裕禄的兰考到红旗渠的林州,黄皮肤中华儿女的血管里,都奔流着一条黄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