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 党建之窗 > 理论学习

【传艺·党建】鉴往知来|第016期: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

作者: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来源: 时间:2020-11-27 浏览:

ceeda8b01f89d3440d95ea02eb35ae3.jpg

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20日下午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等,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


8312e17eb50a1425905067d9562e3e7.jpg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被迫南迁,1937年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翌年,迁徙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065e61bad5a94cd79678fbef26ed61.jpg

西南联大选址确定后,梁思成与林徽因受邀营建校舍。但在物资、财力极度匮乏的艰苦年代,校舍设计方案一次次缩水,最终以简陋的茅草房定稿。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6c832990c2a4250c8a8704e2b7ee648.jpg

“教室是夯土墙、铁皮屋顶,窗户上糊的是纸,吃的是糙米陈米”,老校友回忆当年说,“许多同学不得不到校外兼职教书、卖报、抄写等各种差事,还要躲避日本飞机的频繁轰炸。”


4c11b87e6d15b7342aa71afbdf808dd.jpga9426700aa9ebb97bf44d1019026a93.jpgb71b0f6302c828883a7ac0509f5f394.jpg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一曲校歌《满江红》,道出西南联大师生的殷殷爱国之情和拳拳报国之心。


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秉承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敬畏学问的态度,在昆明办学8年多,西南联大培养学生8000多人,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


西南联大走进了历史,却留存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今天回望,更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5dc9be8a3589a9d6987522e1395a1c5.jpg


西南联大硕果累累的源泉和动力何在?


在外敌入侵、硝烟弥漫的危难之时,在师生以“跑警报”为常课的恶劣环境中,西南联大继承并发扬了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形成了这所大学最宝贵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谱写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筑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座永久的精神丰碑。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4e27758f3886020a1bc0ad1ac5634a6.jpg

2015年9月3日,在天津南开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前,师生代表向南开抗战英烈献花



“中兴业,须人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65f7fb47f688edef8de2a535c2f468a.jpg

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把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青年。


?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昂首阔步于新时代,今天我们就要继承和发扬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其办学传统和学术精神,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就要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体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以爱国、担当、自强的姿态,奋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