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 学院新闻

响应“强城行动”号召——《创意手作》课程将“温州文脉”融入课堂教学

作者:林奇  来源: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时间:2024-07-03 浏览:

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师林奇,他将温州在地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结合,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意手作》课上与学生共同创作出了一批富有温州文化意味的艺术作品。

温州是一座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外文化荟萃的城市,千年商港孕育出了温州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创意手作》课程响应温州市“强城行动”的精神的号召,用人文艺术的方式增进文化自信与本土文化创新,从艺术实践入手体悟温州文化基因,进行“温州学”人文体验式创新。

“印象温州”主题 课程验收展览现场  传艺学院展厅

1.jpg2.jpg3.jpg

《创意手作》课程以温州文化遗产、温州城市图景与体悟温州等“温州学”文化元素为创作内容,最终以纤维材料、蓝夹缬手工艺术作品作为视觉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对温州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对材料语言的把控、视觉设计应用能力,树立认真专研与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并引入“AIGC人工智能”辅助自己的设计,提高效率和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其中不乏在温大学生对校园美好生活图景的表现。

课程全程在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实践教学中心——手工艺术实验中心授课,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与场地进行作品制作。

4.png

《创意手作》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温州文脉调研、视觉呈现构思设计、手工制作与结课反思四部分。

5.png6.png7.jpg

温州文脉调研:

扎根温州,学生进行实地走访、采风与网络资料查询,形成视觉素材资料与文化分析,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与构思。梳理和把握温州地域文化特点和体悟身处的城市、校园空间的亲身感受。形成调研方案进行汇报讲解并修正,为下一步视觉呈现和材料语言的运用思考做准备。

9.png10.png11.png

温州文脉调研 戚淼淼等

视觉呈现构思设计与手工制作:

学生通过调研结果进行视觉化链接,运用图像处理技术、手绘概念表达、色彩重绘等方式进行图像提取与重构,通过一系列的视觉实验形成一定数量的草图与效果图设计方案。并运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自己的设计,提高效率和设计方案的多元化。

12.png

《布绘温商——WZBC的布艺校园印象》制作过程  学生:王双双

13.png14.png15.png

思考制作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方案的关系,包括材质、肌理、色彩、明度、感受等因素,这需要大量的尝试与校准。学生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对材料的特性感知、图像转印与剪裁、动手操作等能力得到训练。

16.png17.png18.png

视觉呈现构思设计与手工制作 戴莹莹、戴盈等

课堂掠影

19.png20.png

部分作品

21.jpg

作品名称:《千年商港—温润之州》  学生:张笑菡  指导教师:林 奇

尺寸:60*90cm   班级:21视传传达设计本5

作品阐述: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沉淀的历史,在众多标志性建筑中温州大桥是温州市的一座重要桥梁,跨越瓯江,连接温州市区和瓯海区。这座大桥对于温州市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纤维材料手工制作的形式,使用布料的多样性和质感来表现温州大桥与温州独特的风韵。

22.jpg

作品名称:《古今交汇》   学生:叶雅楠   指导教师:林 奇

尺寸:100*150  班级:21视觉传达设计本1

作品阐述:古塔与摩天大楼同框,古今交汇,让人感到非常的浪漫。古今建筑同框,作品旨在通过创意拼接展现时空交汇之美。选用各种材料,模拟古代与现代建筑的轮廓与特色。古代建筑注重飞檐翘角,现代建筑则强调简洁线条。将二者巧妙结合,形成独特视角,既传承了古典韵味,又展现了现代风采。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历史与现代的审美融合。

23.jpg24.JPG

作品名称:《布绘温商——WZBC的布艺校园印象》学生:王双双

指导教师:林 奇  尺寸:50*50 共4幅   班级:21视觉传达设计本4

作品阐述:结合春夏秋冬,将四季花卉(山茶花、绣球花、玉兰花、银杏)以及与具有美好寓意的:蝴蝶(破茧成蝶)、蜜蜂(勤劳精业)、鲤鱼(鱼跃龙门)、喜鹊(吉祥如意)与温商校园标志性建筑共同构筑成WZBC。

25.jpg26.jpg

作品名称: 《洞头鱼灯——戏鱼灯》学生:戚淼淼

指导教师:林 奇  尺寸:100*90  班 级:  21视觉传达设计本3

作品阐述:这幅《戏鱼灯》采用了拼贴布艺,运用鲜明的颜色展示出洞头热闹的舞鱼灯活动,以舞鱼灯热闹场景,并且赋予鱼鲜艳的颜色,加入了红色飘带更加渲染了喜庆的氛围;并且也塑造了不同形态鱼灯形象,更好的展示出温州洞头鱼灯热闹场景。

27.jpg

作品名称:《回潮东瓯 走归眙眙|SUMEN 朔门》   学生:戴莹莹

指导教师:林 奇  尺寸:90*60  班级:21视觉传达设计本4

作品阐述:人栖居于语言中,“走归眙眙(chi)”,在温州话里的意思是回家看看。朔门街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与方言相关,因唐代在此设立了两处水门,双与朔在方言里同音,久而久之便称“朔门”。以布艺拼贴的方式表现朔门之景。

随着时代变迁,城市的拆迁改建,温州老城区的河流相继被填塞,此处的两处水门也杳无踪影。作为老温州城市最好的寻根之地,它一直在持续生长,江流之美、田园之美、城邑之美,兼而有之,这不只是属于温州的过去,也属于温州的未来。

28.jpg

作品名称:《诗画温州》  学生:戴盈  指导教师:林奇

尺寸:40*50  班级:21视传传达设计本4

作品阐述:第一幅为温州的梧田老街,以标准的水乡风格为特点,有江南的水乡的美感。第二幅为温州的五彩洞头,采用黑白鲜明的色调来区分明暗的色调,主要突出这两处建筑的不同和特点,洞头的房屋上下之处连接紧凑,房子依山而建,没有人为地刻意规划,错落有致的编排少了很多条条框框。

29.jpg

作品名称:《湖边塔》  学生:孙奕琳  指导教师:林奇

尺寸:60*90  班级:21视传传达设计本3

作品阐述:我利用不同明度的布料表达出这副画面中由远及近的关系,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有立体感同时也通过布艺拼贴的方式展现出温州的风景的迤逦。

30.jpg

作品名称:《千里江山图(局部)》  学生:李若菥  指导教师:林奇

尺寸:60*90  班级:21视觉传达设计本1

作品阐述:本次作业的设计原稿,我参照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局部。整幅画面细腻入微,以平远法精心布局,巧妙地勾勒出了层峦叠嶂的群山、烟波浩渺的江河,更在山间点缀了茅屋草舍,使得整体画面在壮丽之余,更添一份人间烟火的气息,意境深远。

在创作过程中,我别出心裁地选用了牛仔布料作为主要设计材料。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一种创新,更实现了牛仔与中国山水画的奇妙碰撞与完美融合。这种跨界融合,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美感,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韵味,又赋予了作品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这一新奇的画面表现,我尝试传达出多维度的意义,以期引发观者的深度思考与共鸣。

31.jpg

作品名称:《梧田老街-流水人家》  学生:汤傅洁  

指导教师:林奇  尺寸:60*90 cm  班级:21视觉传达设计本2

作品阐述:我选择制作的作品是梧田老街一角。梧田老街,是温州瓯海区首个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大部分新建的建筑借鉴了温州传统民居的特色,材料就地取材,结合塘河自然风光,色彩以沉稳厚重为主基调,实体建筑墙面以青灰色的青砖为主,局部以木构架点缀,屋顶为小青瓦,立面以木构架、挑楼、骑楼为主要构图元素。我选择的该地点主要以建筑房子、船、树为主,所以必须将房子的立体感展现出来。图中的树为画面最暗的部分,突出了亮面的建筑,画面采用格子布和牛仔布,墙面上局部阴影点缀,使画面更加丰富。

32.jpg

作品名称:《百丈漈》   学生:江宇凡  指导教师:林奇

尺寸:60x90   班级:21视传传达设计本3

作品阐述:《百丈漈》灵感来源温州百丈漈,设计中使用了土布材质和棉线,画面采用了环形构图,充分托出亭子的主体形象,瀑布使用了毛笔画的方式呈现,不同元素构成的搭配,在具备视觉美感的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

33.jpg

作品名称:《楼影布韵》  学生:郑扬宁  指导教师:林奇

尺寸:50cm*40cm   班级:21视传传达设计本4

作品阐述:我选择伯温楼作为此次的创作内容,缘由是它不仅为温州的历史文化象征,也同样为城市的重要标志,通过记录伯温楼的不同角度图像、视觉化处理、布的裁剪与拼贴,最终完成作品,命名为《楼影布韵》。伯温楼位于瓯海区仙岩街道穗丰村。它以恢弘的气势,屹立在温瑞塘河之湄,为塘河八景之一的“穗丰怀古”增添了一处核心景观,成为温瑞塘河沿线一处标志性的文化建筑。

34.jpg

作品名称:《五马街一角》 学生:胡霏霏  指导教师:林奇

尺寸:30*40  班级:21视传传达设计本5

作品阐述:在对温州文化相关调研的时候我选取的主题是五马街,五马街是温州最具代表力的一个商业区,是温州商业模式的一个缩影,客帮云集,商帮融合,是近代温州工商业及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选取五马街三个点位的景点,这也是我作品方案的初步想法。

35.jpg

作品名称:《俯瞰温州》  学生:陆嘉   指导教师:林奇

尺寸:60*90   班级:21视传传达设计本4

作品阐述:《俯瞰温州》是一幅以蓝粉色调为特色,采用彩色土布和牛仔布精心制作的布贴画。这幅作品以俯视视角展现了温州的标志性建筑——中国建设银行及其周围的城市景观。巧妙地利用布料的质感和色彩变化,捕捉了光影效果和空间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新颖而生动的温州城市画卷。这幅作品不仅是对温州城市文化的赞美,也展现了传统布贴艺术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

36.jpg

作品名称:《南麂》   学生:孔乐轩  指导教师:林奇

尺寸:90*60  班级21视觉传达本4

作品阐述:本作品旨在捕捉南麂岛的自然美展现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并传达对自然保护的重视,自然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表现南麂岛的自然风光与生态平衡。使用鲜明而和谐的色彩,以突出海岛的活力和生机。细节描绘:注重细节的捕捉,如海浪的纹理、沙滩的质感、植被的层次等

《创意手作》结课作品也在南校区德涵书院进行了展览,艺术作品深入书院,融入大学生生活空间,为同学们增添了一抹夏日的色彩与文化的气息。

德涵书院 展览现场

37.jpg38.png

本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选修课,共32课时,主要以大三同学为主,课程以温州文化为载体,视觉呈现与材料语言相结合,相比其它课程多数以电脑制作为主,《创意手作》是为数不多的“动手的课”。

课堂轻松活跃,同学们在课上乐于分享自己的创作方案,认真裁剪布料,尽可能的细致完美,并与他人配合进行手工操作,有同学分享说:“这是我第一次拿起针线进行手工制作”!

希望《创意手作》课程是同学们大学生涯的一次难忘体验,也为毕业设计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并铺垫手作能力。

星光不问赶路人,希望课程为同学们的大三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9.png

指导教师

40.jpg

林奇,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系专任教师,中共党员,视觉传达设计教工党支部委员。研究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 数字艺术研究方向。近期以“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课题“人工智能AIGC视角下《温州大典》文字可视化设计研究”立项温州市科技局基础性科研项目(2024)。

目前涉猎数字艺术、媒体设计、空间设计等,作品曾在深圳南山区博物馆、辽宁省美术馆、K11艺术空间、时代美术馆(重庆)、重庆原美术馆等空间展出,硕士期间连续两年(2020、2021)获得“教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