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观影之《袁隆平》,传艺学子有话说
作者: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来源: 时间:2022-07-05 浏览:
为喜迎建党100周年,动员和鼓舞传艺学子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光荣使命,激发大家对党史知识的学习热情,积极推动同学们向先辈学习,向党靠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党支部组织党员观看影片《袁隆平》。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该影片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袁隆平院士,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引导党员同志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加强爱国爱党意识,提升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正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新的时代里创造新的历史。
《袁隆平》
1958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如火如荼。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袁隆平尊重科学,潜心研究生物遗传学。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袁隆平和学生董婕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的“鹤立鸡群” 高产稻穗,他兴奋异常,如获至宝,天天像忠诚的卫士悉心地呵护着它,但事与愿违,这230粒种子结出的稻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依据对生物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论证了先前“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
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的课堂上来。之后,他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那时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时间,却仍没有达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气馁,吸取了这6年以来的教训,终于达到了他想要的成果。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以后的第五大发明,他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
以下是同学们观看影片后的感悟:
01
电影的主要内容讲述了袁隆平爷爷为了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在忍受饥饿,决定培育杂交水稻。虽然在研发的过程中有着诸多困难,但他并没有气馁,在多年的努力之下,培育成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02
袁隆平先生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面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从实践中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的脚步。在这条路上,袁隆平院士战胜了数不胜数的困难,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03
我们都知道,袁老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希望有一天,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他也希望杂交水稻能洋过海,覆盖全球,让世界人都能吃饱饭。为此,他带领团队不懈努力、攻坚克难,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04
人生苦短,我们不求名垂青史,但为什么不让自活得有价值些呢?固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在工作中获得很多报酬的人,但人类更加需要那些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的梦想家,他们不为名利,只为了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