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当前位置: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 学生工作 > 党团建设

【传艺·党建】红色印记 | 易地搬迁移民的“诗与远方”

作者: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来源: 时间:2025-10-24 浏览: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我多背些诗,直播的时候就能说得更好,让大家看看我们红寺堡有多好!”……

在宁夏吴忠红寺堡区弘德村帮扶车间,村民马世英忙完自己的工作,加入银发主播团队参与直播带货。帮扶车间银发主播团队开播5年来,他们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作为当地特产品质最好的推介词,展现出易地搬迁移民新面貌。

“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曾被联合国专家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通过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将120余万西海固群众陆续搬迁到银川、吴忠两地,并设立闽宁镇、红寺堡区。作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区,红寺堡区承载着20多万群众对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第一站就来到弘德村。总书记走进扶贫车间,同正在加工制作纸箱的乡亲们亲切交流,在村民刘克瑞家,详细了解家庭就业、收入、看病、社保等情况。总书记勉励大家,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5年来,弘德村搭上红寺堡区产业发展的快车,帮扶车间接到大量枸杞、黄花菜的包装箱订单,乡亲们的口袋也鼓了起来。“业余时间,我们教车间的老爷爷老奶奶背诗、写字、学文化。未来,我们会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弘德村帮扶车间负责人徐玲说。

弘德村刘克瑞一家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总书记在他家水窖旁嘘寒问暖的场景。刘克瑞说:“以前在老家,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特别苦。搬迁后,虽然每家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但我不舍得浪费水,就挖了一口水窖,把雨水收集起来浇花、浇菜。没想到总书记对这么小的事情都特别关心,我心里特别激动。”

近年来,弘德村的变化有目共睹,村里的学校享受到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全科卫生室让村民“小病不出村”,连厕所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务工、就医、上学均步行可达,弘德村成为移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与此同时,红寺堡区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5.8万亩,年产值30亿元,带动上万人就业,撑起移民群众致富的希望。“我们搬过来,在家门口种植葡萄就能挣钱,一年稳稳当当地能挣3万元左右,开支也比以前少了。”红寺堡区同原村村民童保林说。

“如今的红寺堡,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人居环境舒适宜居,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葡萄酒产业初具规模,林下经济多元拓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搬迁之初的近500元跃升至2024年的1.5万元左右。在这片新家园,20多万生态移民的根正扎得越来越深。”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绍东说。

来源:央广网的习声回响